-
地狱名号品
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白地藏菩萨言:仁者,愿为天龙四众,及未来现在全部众生,说娑婆国际,及阎浮提罪苦众生,所受报处,阴间名号,及恶报等事,使未来世末法众生,知是果报。地藏答言:仁者,我今承佛威神,及大士之力,略说阴间名号,及罪报恶报之事。仁者,阎浮提东方有山,号曰铁围,其山黑邃,无日月光。有...
-
阎浮众生业感品
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:世尊,我承佛如来威神力故,遍百千万亿国际,分是身形,救拔全部业报众生。若非如来大慈力故,即不能作如是改变。我今又蒙佛付嘱,至阿逸多成佛以来,六道众生,遣令度脱。唯然世尊,愿不有虑。尔时佛告地藏菩萨:全部众生未摆脱者,性识无定,恶习结业,善习成果。为善为恶,逐境而生。轮转...
-
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。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
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。无挂碍故,无有恐惧。远离倒置愿望,终究涅槃;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1菩提萨埵:即菩萨,觉有情,有醒悟的人。2挂碍:挂——挂念或被网罩,比喻为无明烦恼蔽覆真心,如被罗网罩着不得自由;碍一阻止或是阻滞,比喻为众生对事物的执着,阻止正路,不得前...
-
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
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全部苦,实在不虚。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。即说咒曰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谙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1揭谛:去,即般若的甚深功用,能度众生去到对岸。2波罗揭谛:到对岸去。3波罗僧揭谛:世人一起到对岸去。4菩提萨婆诃:依此心咒,便能急速成就无上的菩提...
-
《心经》结构
《心经》结构《心经》是大乘佛法的心要,也能够视为一部很好的佛学概论。不过要把它解说得深入浅出,却是很不简单的事。首先看这部经的结构。它可分成三个阶段:第一段是“序分”,也便是一般所谓的“序言”或“序论”,一共有四句:“观安闲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”第二段...
-
《心经》的来历
下面简单介绍《心经》的来历。依据印顺老法师的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》说:“此经本是《般若波罗蜜多经》中的心要,在六百卷的《大般若经》里,有《学观品》,此品有与本经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句,不过不是观安闲菩萨说的,而是佛直接向舍利子说的。此经应该是《大般若经》里的精要部分,古德为了易于受持,特地摘出来单行流...
-
论观自在菩萨
论观安闲菩萨观安闲,在梵文佛经中称为“阿缚卢枳帝湿伐逻”,在中文佛经中的译名则有好几种,大家最了解也最常称的便是鸠摩罗什的旧译——观世音,玄奘则新译为观安闲。前面说过,《心经》的原型,在《大般若经》里本来是佛陀向舍利子说法,可是到了公元四五世纪《心经》成立之时,密教正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各地,观...
-
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
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这两旬经文是说:修行甚深的般若法门之时,照见我及我所的五蕴法,毕竟是空的。梵语“波罗蜜多”,是“超度”、“到对岸”的意思,用现代语来讲,便是“超越”。“般若”也是梵语,中文译为“才智”。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”,便是以深广的才智来超越烦恼的障碍。才智可分三等:1.人...
-
度一切苦厄
度全部苦厄菩萨用甚深的般若才智来观照五蕴,如实证见自己的身心是空的,当下就能够度脱全部苦厄。何谓“全部苦厄”?咱们先说“苦”。苦有三大类:一是身体的苦,二是心思的苦,三是身心交织的苦。身体有生、老、病、死四种苦,这是从生到死之间的四个现象。人,出生了今后就会病、会老、会死,过去生咱们记不得了,...
-
人类观 五蕴 五蕴皆空 人的本身即解脱自在
人类观——五蕴一五蕴皆空——人的自身即摆脱安闲舍利子l色不异空。空不异色;色便是空。空便是色。受、想、行、识,亦复如是舍利子,即《阿弥陀经》里边所称的“舍利弗”。“弗”是梵语,译成中文便是“儿子”的“子”。“舍利”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鸟,这种鸟眼睛非常明锐,舍利弗的母亲眼睛明锐得像舍利相同,所以取...